1989年初,杨元庆加入了联想。当时,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并且不太喜欢在研究机构中做研究,因此到企业做研发成了他的选择。1989年恰逢联想第一次向社会招聘员工,正巧给了杨元庆这样一个机会。当时,出国是年轻人最有力的标志之一。
没有柳传志的慧眼识英才,就没有杨元庆今天的成功。据联想常务副总裁李勤介绍,柳传志站出来支持杨元庆,帮助他组建大型个人电脑部门;没有柳传志多年积累的威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,这是不可能实现的。柳传志能够看中杨元庆,这对联想和杨元庆来说既是幸事,也是荣幸。
一、少年杨元庆
杨元庆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母严格培养了他的严谨、坚韧的性格、勤俭节约的习惯。他非常勤奋、自觉,从不偷懒。1986年,他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,1989年,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。读书期间,杨元庆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,还很喜欢文学。
上高中时,杨元庆最大的愿望是学文科。后来,他之所以在高考第一志愿上报上海交大计算机系,第二志愿报浙大计算机系,第三志愿报的仍是计算机系,是因为他被母亲在合肥工大的一位朋友说服了,那位朋友坚信计算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在上海交大紧张的学习中,杨元庆仍钟情于文学,他在大学里写过小说。直到他从上海交大计算机系毕业,考上中国科大计算机系研究生,他曾执意否认自己逐渐喜欢上了计算机。“当年报考科大计算机系研究生,并没有立即找工作,完全是一种求上进的表现。”
二、慧眼识才的柳传志
杨元庆认为,父亲和柳传志是对他成长影响最大的人。他认为,父亲培养了他严谨、坚韧的性格、勤俭节约的习惯;柳传志则为他的能力培养和思想觉悟提升提供了很大帮助。柳传志的“站出画外看画”、“鸵鸟的理论”以及“如何顺利实现新老交替”等对他的影响很大。杨元庆认为,自己没有充分表达柳传志对他的影响和帮助。
1991年,杨元庆第一次做干部,第一次开会,不知道怎样讲话。“开完那次会后,他们一定认为我不是一个好领导。”但在1991年到1993年负责联想CAD部的短短两年时间里,杨元庆的业绩让柳传志提拔他做PC部总经理。
1994年3月,杨元庆出任联想微机部总经理,正是在1993年联想第一次没有完成既定目标、联想上下震动很大、国内计算机界也出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危机时期。当时,担任CAD部总经理的杨元庆恰逢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深造的机会,柳传志起初也同意杨元庆出国学习,以便今后更好地为联想服务。但1993年年底的危机促使柳传志下决心立即启用杨元庆。
当时不到30岁,从来没有经营PC经验的杨元庆突然要接手一个急待起死回生的部门,肩负的责任异常重大,压力不可想象。杨元庆回忆当时说:“我是一个不怕压力的人,喜欢挑战,喜欢竞争。我对自己有信心。另外,我做事情喜欢轻装上阵,从不犹豫不决或害怕失败。”杨元庆当时可能并不像他现在这样从容自信。
三、江山代有才人出
在计算机领域,巨大的压力促使人快速成长,晋升迅速。对于杨元庆来讲,柳传志的信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他说:“对于联想而言,企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,联想现在不是人才富裕的阶段。只要是人才,联想就能创造出他施展才华的机会。比如,我们现在做笔记本和服务器,都需要和原来做PC一样的领军人物。至少在三五年内,在联想,只要是人才,就不怕得不到任用。”
作为一个成功者,杨元庆评价比他年轻的年青人时说:“他们更富有个性,但由于时代的原因,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韧性差一些。容易浮躁,急于求成。”他建议年轻人要做到摆正自己的位置,堂堂正正做人,脚踏实地做好事情。
求贤若渴和怀才不遇是一对矛盾。在IT领域,既有为之不断求贤如渴的人,也有怀才不遇的人,不过二者的交流还是比较少的。在IT领域,高
关注微信公众号:周君副业,送你见面礼(新手网赚项目合集)里面有各种互联网项目和吸引客户方法,都是精心收集的。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带项目,我主要是做圈子的,一个可以学习赚钱交流经验的圈子,在这里你不会整天像无头苍蝇一样为找项目心烦失落,也不用担心遇到问题而解决不了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angtuozhuan.com/28500.html